1. 首页
  2. 新闻动态
  3.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新闻动态

第二届“知行”朋辈导师风采展①丨耿申:不要怕被困顿在人群之中

  • 来源:民商法学院
  • 发布者:民商法学院01
  • 浏览量:

1.个人简介

姓名:耿申

政治身份:中共团员、

身份: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毕业去向:攻读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博士研究生

2.获奖及荣誉简介

(1)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2)第四届“徐健杯”长安优秀法学论文“二等奖”;

(3)参与撰写的实证研究报告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肯定性批示,在司法实践中转化。

3.科研项目及社会实践

硕士期间兼职法学硕士考研辅导,主讲公司法学科。参与最高人民法院2023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篇,多次参与学术会议,多次参与实践调研活动,参与撰写的实证研究报告曾获省部级批示。

4.成长感悟

自2018年秋初入法学之门,到如今成为博士一年级生,倏忽间已逾七载。这一路走来,收获与成长如细雨润物,悄然无声,回望时却仍觉前路漫漫,时有不足之感。我像那个执着的追日者,一路奔跑,一路向前,即使未能抵达,却也未曾停步。虽不敢妄言自己已然“入门”,但确实在一次次磕绊与尝试中,摸索出几点或许具有共性的学习心得,愿与诸位分享。

【从“应答”到“发问”:走向学者思维的关键一步】

我学业上真正的转折,始于一次思维的自我革命——从被动接受的学生思维,转向主动探索的学者思维。这意味着,我们要有意识地摆脱长期应试教育中形成的“寻找标准答案”的惯性,转而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创新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在日常学习中,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甚至是“能不能是别的样子”。这种转变在高强度的学习阶段,如期末备考或考研复习中,尤为重要。当你不再把法律条文和理论视为既定真理去背诵,而是作为可以审视、讨论甚至质疑的对象时,你便迈出了成为法律学者的第一步。具体来说:

在课堂上:不只记录结论,更要捕捉老师的论证链条,思考其前提是否稳固,推理有无跳跃,有无其他可能的解释路径。

在阅读中:将每一本经典著作或文献都视为与一位智者的对话。不仅要听懂他在说什么,更要敢于追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他的理论边界在哪里?

在备考中:这是训练此种思维的黄金期。面对一个知识点,多问几个“为什么”和“然后呢”,尝试构建自己的微型理论,哪怕不成熟,也是属于你的思想火花。

【“读书破万卷”之后:跨越“知道”与“写出”的鸿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落到法学论文写作上却并非绝对。你是否也一样,经历过无数次在图书馆埋头苦读一整天,回到电脑前却写不出一个满意段落的挫败?我想这其中的沟壑,主要在于三点:

其一,是“手与脑的脱离”。眼睛的扫描不等于知识的掌握。我逐渐强迫自己养成“强制输出”的习惯:读书时,手边必有便签或电子笔记。不只是划重点,而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核心观点,记录下由此生发的疑问、批判和联想。这个过程,是把别人的知识,重新编码、熔铸,打上自己思想烙印的开始。

其二,是“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没有罗盘的航行,读得再多也只是漂泊。真正的“破卷”,是带着一张“问题地图”去探索。每次翻开书前,先问自己:我想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疑问?它在其学术谱系中占据什么位置?当你能将散落的珍珠(知识点),用一根清晰的问题意识之线串联起来时,它们才能成为有价值的项链。

其三,也是我最想强调的一点:“笔耕不辍,是思想最好的犁铧”。思想的种子埋在脑中,不破土便无法生长。写作,无论多么稚嫩、不完美,都是让思想破土而出的唯一方式。不要等到“想清楚了”再写,写作本身就是厘清思想的过程。从一段札记、一篇文献综述、一份案例分析开始,勇敢地写下第一个字。请相信,在法学这片田野上,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正是成长拔节的声音。

法的门前,感恩研学路上的师友,愿我们都能继续以夸父逐日的初心笃定前行,马不停蹄,奋不顾身。

5.朋辈导师寄语

“不要怕被困顿在人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