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核心使命,持续深化“五育融合”实践,创新推进“成长型”资助育人体系建设,5月10日,民商法学院2023级本科生“寻城市记忆,探文化创新”资助育人实践活动团队前往大明宫、大华1935、永兴坊和老钢厂创意园区开展研学。团队由23级民商法学院贾一顾、段钰涵、孙翠、李毅、游鹏五名同学共同组成。
代表队同学于闲暇时光走进大明宫、大华1935、永兴坊和老钢厂创意园区,通过沉浸式走访体验,探寻历史文化脉络,感悟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碰撞,领略城市更新魅力,深度触摸时代发展肌理。活动结束后,同学们思绪万千,用文字记录下深刻感悟:
贾一顾:
穿行在大明宫遗址的回廊与殿基间,盛唐气象裹挟着岁月余温扑面而来;步入大华1935的钢铁森林,锈迹与光影交织,仿佛听见革命年代的机器轰鸣与工人呐喊。永兴坊的街巷深处,传统非遗技艺的传承,恰是无数仁人志士守护文化根脉的缩影;老钢厂创意园区内,废旧管道化身艺术装置,用先锋视角诠释红色精神的当代生命力。驻足凝视展台上布满裂痕的搪瓷缸、边角卷起的工作笔记,字里行间皆是先辈们矢志不渝的信仰印记。
这次旅程让我懂得,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地标,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照亮我们在新时代传承使命、开拓创新的前行之路。
段钰涵:
今天,我们跟随“资助育人学习打卡活动”的脚步走进西安。在春日的暖阳中感受城市的文化脉动。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气势恢宏,站在太液池畔,望着遗址上复现的宫殿基址,遥想当年。这里不仅是古代建筑艺术的巅峰,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从这份厚重的历史中汲取力量,以开放的胸怀拥抱世界。 走进“大华1935”,斑驳的老厂房与现代艺术装置形成鲜明对比,诉说着工业遗产的新生。创意市集与艺术展览让这里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永兴坊,我们品尝着独具特色的三秦美食,欣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深入了解陕西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丰富文化感知。“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的工业风与艺术感让我们眼前一亮。印证了“旧物新生”的可能。同时我们感受到,青春不应被固有框架束缚,我们应敢于突破,用创意点亮未来。
此次春日之约,我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西安的文化地图,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思考青春的责任。作为受助学子,我们感恩这份行走的课堂,也必将以更饱满的热情回馈社会,让长安文化的薪火在我们手中传承、创新。
孙翠:
今天,我们团队探访了西安市大华1935(大华博物馆)和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区。这次参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工业遗址改造后的独特魅力。
在大华1935,我们仿佛穿越回了民国至新中国的纺织工业时代。博物馆内的展品,特别是抗战时期的军需生产故事,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艰辛与奋斗。这些珍贵记忆,铭记着过去,激励着我们珍惜当下,为未来努力。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区,这里保留了独特的工业建筑风格,如今已成为艺术工作室和创意书店的聚集地,散发着现代与时尚的气息。工业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令人流连忘返。
这次探访学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与蜕变。这次经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也让我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珍惜它所拥有的独特文化和历史。
李毅:
行走于大明宫遗址的残垣断壁间,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大华1935的厂房里,锈迹斑驳的机器仿佛仍在低语着革命年代的奋斗故事。永兴坊的热闹市集背后,隐藏着革命者为民生奔走的初心;老钢厂改造的创意园区,则用艺术的形式将红色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最难忘的是那些展柜中的旧物——磨损的军用水壶、泛黄的手写信件,每一件都是先烈们用生命书写的誓言。
这次参观学习让我明白,红色地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灯塔,指引我们以更坚定的步伐传承信仰、开拓未来。
游鹏:
在永兴坊开展自助育人活动的时光,恰似一场穿梭千年的文化对话。古色古香的街巷里,非遗技艺的传承者现场展示剪纸、皮影制作,孩子们亲手触摸粗粝的刻刀、浸染斑斓的颜料,在实践中感受匠心精神;传统美食摊位前,大家分工协作制作biangbiang面、甑糕,从揉面到调味,每一步都凝聚着对生活的热爱。
这里不仅是美食与民俗的汇聚地,更成为了沉浸式成长的课堂,让参与者在体验中学会合作,于文化浸润里实现自我成长,真正体会到“生活即教育”的深刻内涵。
此次探访之旅,“寻城记忆”实践团队的每位成员都深受震撼。大家真切感悟到,城市中每一处文化创新与历史传承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建设者与守护者的智慧和汗水。
作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我们不仅要珍惜当下,更要以资助关怀为动力,将所见所感转化为奋进力量,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以实干践行初心,用担当回馈社会,以昂扬姿态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了